如今,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支付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你知道微信、支付宝等应用扫码支付的限额即将被官方限制吗?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银办发[2017]296号),发布《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银办发[2017]242号),将于2018年4月1日起施行。
新规对条码支付设下“规矩”:若采用静态扫码支付,同一客户银行或支付机构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得超过500元,动态扫码支付则不设最高限额。新规将于今年4月1日正式生效。
什么是静态条码支付?
路边摊、菜市场、杂货店等处常见的墙上或者印刷的二维码,都是静态条码,我们买东西付款的时候,出示付款码让收银员扫描,就是动态条码。
央行规定,使用静态条码支付的风险防范能力为D级,无论采用何种交易验证方式,同一客户银行或支付机构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得超过500元。
例如,消费者使用微信钱包扫描静态条码支付时,零钱钱包单日支付上限不超过500元,同时,所有与微信关联的银行卡也可独立获得500元的支付额度。
对于使用动态条码(如手机实时生成的条码)支付,根据交易验证方式不同,风险防范能力分为A、B、C三个等级,同一客户每日累计交易限额分别为自愿约定、5000元、1000元。
同时,法规要求
静态条码由后端服务器生成并加密,并使用防伪纸显示条码;
显示静态条码的介质应放置在商户收银员的视线范围内,并商户应定期检查介质;
静态条码应采用防护罩等物理手段进行保护,防止被覆盖或替换;
收款人信息清晰显示在静态条形码介质的显著位置,以方便用户验证。
为什么会有限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发展迅速,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然而条码支付虽然便捷,但也存在不少隐患。
静态条码极易被篡改、变造,易携带木马或病毒,其风险防范能力认定为D级。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较传统银行卡支付有其特殊性,一些市场机构在业务经营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对消费者有什么影响?消费金额超过500元怎么办?
很多人会问,新规是不是只允许消费者每天用微信或支付宝扫码消费500元呢?其实不然,新规实施后,消费者在街边摊位扫静态条码进行小额支付不会受到影响。
比如你在餐厅吃了600元的饭,用扫描静态条码的方式支付会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可以让收银员扫描消费者手机生成的动态条码,这样更安全。
动态条形码如下: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康林表示,我们日常使用的支付宝、微信,一般都采用指纹、密码等两种以上要素,每日限额为5000元,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会造成任何不便。
会对商店产生什么影响?
新规实施后,对小摊贩可能产生一定影响,比如一个煎饼摊主,如果一天的收入超过500元,就需要逐一扫描顾客的二维码,这会给赶时间的上班族带来一些不便。
此外,如果日收入超过500元,这些店铺就需要自己准备条码扫描枪等设备,这可能会给小商家增加一些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