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优信宣布了一个震惊整个营销圈的消息:优信花了1.8亿买二手车,拿下了爱奇艺网络独特的播出的《奔跑的兄弟3》总称号。

但这似乎并不影响身处其中的优信成为“风口上的猪”。2012 年,即成立的第二年,优信开始了疯狂融资的道路。据不完全统计,优信至少经历了 10 轮融资,累计公开披露的融资金额已超过 18 亿美元。

2018 年 6 月,优信在美国上市,成为靠前只二手车电商股票。

六年过去了,优信的气场已经不复存在。在资本的加持下,优信逐渐偏离了正常轨道,为了走出网贷的漩涡,优信开始了“大甩卖”。去年,优信陆续关闭了多个客源城市,最终只剩下30左右,并加快了部分业务向习安转移的步伐。

离职或被裁员的高管员工不在少数,随着亏损的加剧,优信的股价一跌再跌,甚至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此时,《新民周刊》记者不断接到优信消费者的投诉,声称优信根本不在卖车,而是卖套路。记者发现,一个名为“全国优信受害者团”的团体中有 390 多名受害者,他们抱怨各种问题,例如日常贷款、无法转账、购买事故汽车等。

车主周先生告诉《新民周刊》,优信有十几个类似的维权团体,涉及两三千名受害者。目前,车主们正在准备对优信二手车提起集体诉讼,但进展并不顺利。曾经靠融资铺就路途的优信,为何会落入被大家诟病的境地呢?记者们展开了调查。

常规贷款:切韭菜的“百分之一购买”

在“全国优信受害群体”中,不少车主反映优信平台涉嫌违反规则,骗取消费者,夸大贷款金额,将购车转为租车。

成都的车主**(化名)告诉新民周刊,自己是一名建筑工程师,工作多年,存了一些积蓄,想买辆车去旅行。2019年5月,他下载了优信二手车APP,看中了一辆售价27.97万元的雷克萨斯轿车。

车辆页面显示,该车已经做了 500 个核心配件和功能测试,车况良好,是一辆新车。陈先生非常满意,咨询后决定购买。“当时我还以为是上市公司,不会不靠谱,总价比新车便宜2万元,而且我不用交购置税。”

很快,在成都武侯区一栋楼的二楼,陈先生见到了业务员陶。陶先生很热情,得知陈总的预算不够,就推荐了优信“壹程购”的贷款方案。这意味着业主只需要首付,余额可以借出,优信承诺一年后将所有权转让给业主名下。

陈先生觉得这笔交易很划算,赶紧签字,付钱给国***首。开了一会儿,陈先生觉得奇怪为什么贷款还得越来越多,在优信二手车APP的一堆电子合同中,他都没有找到买车贷款合同。

业务员与陈先生签订的,其实是一份融资租赁合同

根据一份题为《融资租赁合同费用明细表》的文件,不包括首付款,陈先生每月的总融资金额为人民币7,022元,租赁期限为48期。也就是说,陈先生最终花了32多万元买下了这辆二手车,比原价多了5万元多。

更奇怪的是,合同上写的名字并不是买房金额,而是房租,这让陈先生很难接受。当时,在签订合同时,优信业务员没有履行告知收费项目和合同内容的义务,导致陈先生误以为自己长期签订了贷款买卖合同,不知道买车实际上是租赁关系。

陈先生的经历并非具特色的,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有数百起关于常规贷款的投诉,一位长期从事二手车行业的内部人士透露,很多人都听说过常规贷款,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融资租赁合同”隐藏着更大的谜团。

为什么电子合同上面有陈先生的签名,但他对条款一无所知?陈先生回忆说,线下签字时,业务员迅速将电子合同滑到底部,然后催促他赶紧签字,而陈先生也认为首付只有10%,而且车是自己开的, 所以这不是一个大问题。

优信二手车APP上的宣传语

记者调查发现,优信二手车APP的促销页面也一直在向客户传达一个信息:收费透明,一价到底,无隐藏收费,无套路。在优信分期购买页面,对方还承诺在金融服务中不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这显然让消费者放松了警惕。

到了签约阶段,如果业务员不主动告知和解释,购车者很难了解合同的细节。根据陈总提供的《付款时间表》,除购买价款外,还需要额外支付第三方服务费3.8万元、平台管理费1800元、车辆安全保障服务费和代理费,共计4.5万余元。

陈先生提供的付款结算书

即使消费者支付了大量的钱,合同内容也存在差异,但只要购车者白纸黑字地签订合同,往往只能“哑口无言苦”。

对于消费者投诉,《新民周刊》记者联系了优信集团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优信绝对没有常规贷款,优信与消费者签订合同时,所有付款均经消费者告知并同意。签订合同后,客户没有额外偿还任何额外费用。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销售人员为了个人销售业绩而夸大宣传、过度承诺,影响消费者体验,优信二手车会合理维权并承担相应责任。

车况惊人:泡车和事故车都认不出来

根据维权集团老板的**,签订合同、例行贷款、买车进租车,只是优信日常的“冰山一角”。

陈先生告诉新民周刊,优信在买车时只提供网上看车,业务员表示,在签合同付钱之前,公司是不允许实际看车的,更别说试驾了。所以,他对汽车状况的了解,仅限于优信自己提供的在线检测报告。

根据陈先生提供的检测报告,这辆雷克萨斯二手车,除了一次喷漆和倒车影像失败外,其余测试都是合格的。不过,在取车后的一次维修过程中,4S店的维修人员告诉陈先生,车辆后备箱已经喷了油漆,后部有事故痕迹,陈先生可能买了一辆事故车,建议他做进一步的测试。

记者调查发现,优信提供的检测报告,据说是检测报告,实际上是优信二手车平台的页面,没有官方的权威认证,记者以买车的名义联系了一家优信二手车销售公司,要求查看车辆检验报告。

对方表示,页面信息是权威的检测报告,所有优信车辆都经过三次检测,在交付给客户之前,只要页面标有“无火灾、无水泡、无重大事故、无调表”的车辆出色的认证,就意味着该车辆没有任何质量问题。

优信二手车APP上的测试报告其实是一个页面

但当记者问到检测报告是否是官方认证的时,销售声明却忽悠一闪,一个会说检测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了,一个会说每个检验员都有国家认证证书,这样记者就可以放心了,会买,退款不满。

针对优信的检测过程,优信集团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在车辆上架前,优信将通过“检查器”检测系统对前、尾、发动机舱、机电等13个核心区域进行全面检查,最后出具报告。但是,对于检验员的资格,如何通过测试,出具的报告是否经过官方认证,以及为什么销售人员对测试报告一无所知,都没有答案。

销售还凸显了优信的服务模式类似于淘宝和 ,只有用户付费才能将车辆运出仓库。当然,如果用户购买了事故车、调表车等,可以在一年内无条件申请退货,但交钱、签订合同、再取车的流程不能改变。

优信销售发送服务承诺

优信集团相关负责人也证实了销售人员的说法,他表示,二手车属于最大的非标产品,优信过去不能承诺对车辆做100%的询价,如果用户购买了重大事故车辆,该车可以在购买后一年内退换货。

那么,还车真的像 Uxin 说的那么容易吗?梳理以往的媒体报道,记者发现,在优信购买事故车和泡车的用户,退车退款的概率非常低,退一付三的概率更不可能。

2019 年 10 月,杨先生首付 元在优信买了一辆宝马二手车,取车当天,他发现后备箱有一股霉味,放电电池的位置还留了一些沉淀物。

坐垫内的海绵发霉

门框下方的海绵已变色且潮湿

如果用户自己鉴定后出现问题,可以退货吗?2019 年 12 月底,雷先生购买的 CRV 混合动力版被第三方机构认定为“泡车”。检测报告明确写道:该车有大面积异常生锈、多部位擦洗痕迹、局部泥沙痕迹等,符合国家对事故车的判断标准,经鉴定后,该车为水浸车。

雷先生提供的第三方检测报告

不过,优信的回答是,不同意这份鉴定报告,肯定是优信总部的鉴定报告。

转移困难:如果供应被切断,您的汽车将被拖走

2020 年 12 月 17 日,优信发布了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的 2021 财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早已在疫情中遭受重创的优信,又迎来了另一次***。

财报显示,2021财年第二季度,营收不仅下降了80.76%,亏损也远超去年。优信的美股价格下跌了 20.71%,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要求,优信如果不能及时扭转局面,将被资本果断抛弃。

2019 年 7 月,优信以 1 亿美元现金将其二手车金融业务线出售给 58 控制的一家汽车金融相关公司。随后,它以3.3亿元的价格将其事故车拍卖业务“丰顺路宝”出售给 ,并承诺未来五年内不再从事这项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优信遭到车主投诉的“一成购”业务,在推出两年后,也于 2019 年 6 月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其部分员工被转移到 58 ,另一部分被转移到二手车全国购买项目。目前,优信的“一成沟”APP已经打不开了,官网的宣传页面也已经下架。

尽管完全过渡到纯在线购车模式,但优信仍然苦苦挣扎,大甩卖的直接后果导致大量用户在一年后转让所有权的承诺未能兑现。目前,优信和 58 互相推卸责任,吃亏的是车主。

车主周先生向新民周刊透露,维权的车主们正面临尴尬的困境。如果继续还款,就要按照合同多付,如果不还款,会影响资信调查;如果贷款是一次性结清的,而您担心仍然无法关闭账户;有的车主一怒之下切断了供应,后期很有可能“车款会空”。

为车主辩护陷入两难境地

当陈先生被调到其他地方时,他并不关心转让,过年后咨询客服时,对方的回复推翻了之前的承诺,说必须在转让前结清余额。陈先生很生气,他说如果不能转让所有权, 他会花 30 多万人民币租一辆车。

但尴尬的是,在维权群里结清了贷款的车主们表示,自己没有顺利完成过户,一方面,车辆文件抵押给了优信,优信没有归还;另一方面,优信不提供营业执照和授权委托书,以配合车主进行转让。

李先生与一名疑似 58 员工的聊天记录

云南车主李丽(化名)在被优信和五八金融多次“踢球”后,四个月没有还清贷款。没想到,今年大年初二,一名自称是 58 的工作人员趁李先生外出,直接撬开了小区楼下停着的车,开车走了。

还有比李先生的情况更糟糕的,车被拖走后,对方威胁他要在过户前多付 2 万元的违约金,否则车子就会被拍卖掉。车主们很郁闷,他们认为原来的游戏规则是优信,现在生意卖给了别人,别人又制定了一套游戏规则,为什么要要求消费者买单呢?

记者联系了优信的客服,对方表示,现在所有用户都需要还清贷款后才能转让房产。优信与新网银行、开封银行、微众银行等银行合作,与微众银行签订合同的用户可在优信办理所有权转让;其余银行签订的合同和后续事宜都转移到了 58 进行。

记者再次致电 58 ,但对方表示平台没有收到 Uxin 用户,Uxin 的事情只能由 Uxin 解决,他们无法处理。

3月14日,优信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回应称,所有权转移难的主要原因是二手车交易很多,很多地方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一些城市的所有权转让必须要求公众户的营业执照原件, 以及多个城市之间的 “ for the ”,导致转乘效果不佳。再比如,优信自身的业务调整最近一直,人员变动大,人力不足,也影响了转移。

对此,优信在回应中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将积极沟通,加强整改,多方协同,力争尽快解决。至于转账的条件,是一整年还是需要关闭转账,转账流程是怎样的,如何与贷款银行合作,由谁负责处理58 和Uxin,对方没有回应。

车主周先生认为,现在的优信是破罐破罐,根本顾不上解决问题。谁能想到,“一价到底,无隐收费,免费试用”的承诺只是昙花一现,优信,优信,你还能“相信”吗?

卖套路,还有瓜子、人人车等

在网上看汽车,快速买卖,原来的优信广告语“买车新方式”现在看来有点讽刺。3月4日,四川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关于网购二手车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参数不一致、霸王条款等套路已成为二手车行业的顽固问题。

根据调查中收集的 4,706 份有效问卷的结果,60% 购买二手车的消费者遇到过汽车来源信息与互联网不一致的情况。在五八财经、瓜子、人人网等6家二手车电商平台的51个样本中,有16个样本存在信息不一致的情况,主要涉及车辆使用里程、价格、配置等信息。

瓜子车的用户韩先生曾遇到过车型上“错货”的问题,花了22万元买了一辆2017年的二手车,但车子在2015年进行了改造。据二手车市场显示,两款车的价差接近3万元。此外,瓜子二手车另一个被诟病的套路是其打造的 C2C 严格选车模式。

据称这种模式的中间商较少,让卖家赚更多的钱,让买家花更少的钱。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业务员经常使用修辞套路,引导买卖双方选择严格的选车模式。

最直接的好处是,如果用户选择谨慎选车,服务费会比C端车的价格多9个点。例如,如果用户购买了一辆 5 万元的 C 端汽车,按照 4 个积分,买家只需要支付 2000 元给瓜子。但是,如果是严选车,同样的价格是 50,000 元,买卖双方总共需要支付 13 点,6,500 元。

此外,调查报告显示,交易合同中存在“霸主条款”也是一大问题。9 份合同有“里程排除条款”,10 份合同有“车辆状况豁免条款”。例如,商家提供的《二手车销售协议》规定:“签订之日,与车辆有关的一切法律风险由乙方(买方)承担。”

但是,根据合同,此时车辆尚未实际交付,车辆不在消费者的控制范围内,因此消费者承担风险(例如对第三方的损坏、损失和伤害)显然是不公平的。

专家提醒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二手车时,应睁大眼睛,不要落入低价的陷阱,不要相信口头承诺,仔细阅读条款,留存证据。目前,人人车、优信、瓜子已经陷入裁员风波,二手车行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洗牌。

总市值仅为 3.28 亿美元的优信正面临退市风险。为了拯救这艘即将沉没的“商船”,戴坤开始讲述最新版本的二手车电商故事。至于是否有投资者愿意花钱听,就不得而知了。未经

正式授权,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有其他与新民周刊版权有关的行为,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