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在前几天的微信十周年公开课上,张小龙公布了微信的最新数据,并对未来做了一些展望(画饼图)。

然后很快微信就出8.0版本了,新的表情特效让网友们玩得不亦乐乎,好热闹啊!

就在微信放烟花爆竹庆祝的时候,同样成立10年的米聊却宣布即将关停。

很多网友表示,在这个消息之前,自己并不知道有这样的一款软件(很抱歉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你)。

米聊是小米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应用,可以用来发送消息、聊天等,与微信、飞信等争夺通讯市场,甚至在初期一度超越微信。

但为什么最后没有用微信呢?这个故事还得从10年前说起。

2010年10月,一款名为Kik的即时通讯应用在海外上线,其主打功能是跨运营商、跨系统的免费聊天,上线不到半个月就吸引了100万用户。

由于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版本,小米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并于同年 12 月推出了一款免费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米聊。在没有太多竞争的情况下,米聊的用户数量迅速增加。

腾讯也受到 Kik 的启发,于 2011 年 1 月推出了一款即时通讯应用:微信。不过,最初的微信仅具备发送短信和图片的功能。

2011年1月,一款名为的软件推出了语音聊天功能。或许是借鉴了这项功能,在2011年4月推出了对讲功能。独特的语音对讲模式吸引了大批新用户,很快就突破了100万。

不久之后,微信也在5月份上线了对讲功能。

米聊早期用户数量▼

米聊对讲功能与微信对讲功能对比▼

事实上,在早期,米聊在用户量和更新速度上略微领先于微信。

但从2011年5月开始,腾讯开始将重心放在微信上,微信在添加好友的方式上加入了通讯录和号码,用户甚至可以直接在微信里回复消息。

要知道当时的用户规模是非常庞大的,微信直接借助QQ的关系链来引流,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推出附近的人、摇一摇等陌生人社交功能后,微信用户数量开始快速增长,2011年底用户规模突破1亿。

虽然米聊也在不断更新,用户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能在背后提供大量用户的老大哥,米聊已经彻底被微信甩在身后了。

或许雷军本人也很清楚,如果腾讯早点进入,米聊获胜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自从微信推出并一度超越米聊之后,小米的重心就逐渐从米聊转移,放在了小米手机和MIUI上。

2011年8月7日,小米手机1代及MIUI(v1)发布的前几天,雷军发了一条微博:“有舍才有得,有舍才有得,小牺牲有小得,大牺牲有大得。”石超以为是大概意思,也就是放弃米聊,但小米手机和MIUI都得到了发展和突破。

从目前小米手机的市场份额来看,当初的选择或许是正确的。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既然打不过微信,为什么不早点关闭米聊呢?

想想看,米聊虽然打不过微信,但背后还是有几百万的论坛粉丝,很多人还是在继续用米聊,毕竟米聊也有一些微信没有的独有功能。

比如“屏幕共享”和“远程协助”这两个功能就相当不错。

“屏幕共享”是指将当前手机屏幕共享给其他人,用于演示、教学等目的。

偶尔父母的手机出现问题,这时你可以使用米聊的“远程协助”功能来帮助他们,该功能会强制打开视频,让双方先确认身份。

虽然这个功能很贴心,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时超在测试远程协助的时候,卡住了,无法操作。。。

在微信中,时超经常会被拉进一些莫名奇妙的群聊,挺烦人的。不过在米聊中,你可以关闭“好友可直接拉我进群”,关闭后需要确认好友才能被拉进群。

此外,如果家中有不识字的老人,米聊的语音播报可以大声读出文字。

最神奇的是, 的撤回消息没有时间限制!周三发的消息,周日就可以撤回。这样一来,不知道情侣分手后,会不会一一撤回之前的誓言呢?

虽然米聊的一些功能确实不错,但是微信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最终的结果是米聊用户抛弃米聊,转而使用微信。

我这样解释吧,如果把通讯软件比作人们交流的语言,微信就相当于现在广泛使用的普通话,米聊就相当于某个地方的方言。

当你想用方言与周围的人交流,却发现他们都在说普通话时,你也只能说普通话。

随着用户量不断减少,官方认为米聊已经没有维护的必要,并发出了关闭服务器的通知。

在米聊下架前,就有不少网友特意下载,用于收藏纪念。

不过世潮提醒大家,由于米聊维护管理不到位,消息可以被随意撤回,现在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米聊进行***。

在应用市场米聊的评论区,甚至可以看到不少受害者的评论,如果在使用米聊时遇到陌生人主动找你聊天,一定要提高警惕。

事实上,除了小米之外,锤子科技、字节跳动等公司也曾尝试做即时通讯应用,但最终都未能撼动微信的主导地位。

还记得三位英雄对抗吕布的场面吗?▼

是否会有另一个应用程序挑战微信?如果有,它将很难成功。

相关文章